为推动教师的全面发展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3点3面”科教研学的教研室活动新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
该模式明确规定每个教研室每学期必须开展至少3次学术沙龙。沙龙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核心,不仅形成学术上的引领,还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学术自觉性。此外,学院还在督导观摩听课的基础上,组织所有教研室集体进行3次评课活动,以评课为切面,开展教研活动,分享好课经验。通过“3点3面”科教研学,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融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
聚焦学术前沿 营造科研氛围
3月伊始,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教研室学术沙龙活动。
语言文字学教研室邀请付乔博士作了题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付乔结合自身学习与科研经历,从训诂学的发展引入,介绍了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史,并通过汉语词汇史著作分类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现状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要再上一个台阶,夯实基础和更新信息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邀请赵鲲博士作了题为《少年中国少年人:现代中国的“少年精神”及其文学表现》的学术报告。赵鲲由常乃悳《山西少年歌》、杨度《湖南少年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关系引入,从“少年中国”理想的兴起、“少年精神”的文学赞歌、常乃悳的《山西少年歌》及其“少年精神”等三个方面对现代中国的“少年精神”及其文学表现作了解读。
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和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邀请李天英教授作了题为《媒介技术对庆阳香包绣制的意义重构》的学术报告。李天英表示庆阳香包绣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媒介技术使庆阳香包绣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为其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她还与师生共同探讨了庆阳香包绣制的属性及“给予表达”、媒介技术介入后庆阳香包的“流露”表达以及媒介技术对庆阳香包绣制意义重构的必然性。
文艺学教研室邀请王元忠教授作了题为《象罔概念的文论史生变》的学术报告。王元忠从象罔概念的出处、后世传承文献以及象罔概念的老庄思想等方面解读了其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讲解了象罔认知的文论生发形成的“境界说”,对中国古代文论概念生成及其语境进行了总结。魏斌宏老师对“境界说”“生变”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文艺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提出了建议。
依托课堂观摩 优化教学模式
学院还依托课堂观摩,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制度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评估。通过督导成员的听课反馈及资深教育专家的指导,教师能够提炼出更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改进的教学模式也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月26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主任吴原一行10人,与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督导委员的各位老师共同观摩了薛世昌教授的《大学写作》与杨敏讲授的《外国戏剧史》课程。薛世昌将写作、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案例有机融合,整个课堂设计巧妙而充满智慧。同时,注重融合中国古典文学案例、历史史实案例、现实问题案例等,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其他老师的学习提供了借鉴。杨敏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方式突破师生互动的难点,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文学课堂的氛围感,利用自然而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杨敏充分结合课前准备与课堂互动,让课堂更加饱满,以点带面的方式处理戏剧史和经典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在传输知识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督导老师对两位授课老师的课堂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就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通过观摩评课活动,授课教师和评课老师都收益颇多。
“3点3面”新模式 赋能“教研室”新发展
教研室作为高校教科研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打造的教研室“3点3面”活动模式,在教学上能够进一步整合师资力量、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教学人才、提升教学质量。在科研上能够进一步深入学科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以点带面,教科融合、教研融合,深化教研室内涵与使命,真正发挥育人、育才作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和博士点建设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