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批判的价值走向”学术研讨会分场发言(第一场)
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批判的价值走向”学术研讨会盛大开幕,2024年9月14日上午,在我院1号报告厅进行了第一场大会发言。本场报告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刚研究员,评议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执行主编李蔚超,上海交通大学的何言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白烨教授、沈阳师范大学的贺绍俊教授三位专家学者依次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与学术分享。内容主要包括“文学文化”的方法自觉、新时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关于“中国现代化与现实主义中国化”的随想。
何言宏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报告的主题:“文学文化”的方法自觉,这是基于当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思考。其次,何言宏教授分析了在“语言转向”“性别转向”“生态转向”“空间转向”和“情感转向”等一个又一个所谓的“转向”后,中国文学的真正现实和真正问题。何言宏教授认为,对我们文学批评来说,就是要以中国自身的文学问题为导向,融汇中西,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更为宏大和包容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何言宏教授最后重点陈述了关于文学文化的方法需要重视的三点内容:一是要重视个体文化,切实的关注作家个体,把作家对我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编撰所分裂出来的不同侧面进行综合;二是在注重个体文化之外,要重视文学实践的批评和研究,不光是重视文学创作实践、理论批评实践,也要重视文学的其他的事情;三是文学文化不仅是一种批评方法,还可能是一种很包含着很重要的思想潜力。何言宏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逻辑清晰,非常敏锐地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结合研究现状对于未来文学批评提出了三条建议,尤其是对于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与方法的关注,也就是对“内在于个体的中国问题”的重视,对我们当代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白烨教授从会议名称中摘取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表达,其要义在于结合了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也包含了对现代化做出中国阐释,并提供中国方案。白烨教授提出,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去考虑中国当代文学,要注意人民性、主体性、民族性等新时代的问题。首先,党百年来走出了一条人民性的文艺道路,人民性是党从文艺建设初期就坚持探索的道路,中国作协至今也一直努力将人民性作为党的文学工作的一个枢纽。其次,白烨教授探讨了主体性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他认为文化主体性,既体现于以“我”为主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明建设,还体现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的同时,巩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使文化自信成为整体民族的精神觉悟和个体的文化自觉。最后,白烨教授探讨了民族性的问题。他认为,文化是滋养民族存续与繁衍的精神血脉,民族性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正因文化主体性包孕了文化民族性,民族性成为文化主体性在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与鲜明标记。白烨教授紧扣主题,由浅入深的发言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回顾了新时代文学创作,总结了其总体性特征,还为与会者提供了新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激起了大家对新时代文学的持续性思考。
贺绍俊教授围绕“激变的现实 恒久的主义——关于中国现代化与现实主义中国化的随想”这一主题作出了精彩的发言。教授首先阐明,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以客观、真实为基础的创作理念,他强调了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据实描写,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但教授随后又解释道,虽然现实主义必须适应现实,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的去反映现实,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主义之要旨,具有的是恒久的意义。现实主义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态度,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不可逾越的创作方法,更不应将其视为一种创作的牢笼,现实主义应当具有开放的态度。教授随后举出了李修文的小说《猛虎下山》作为例子,并总结道,倡导现实主义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倡导作家在中国自己的精神资源上展开文学想象,以中国想象来讲中国故事,这样的讲述就一定会是与中国现实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一定会是充满着艺术感染力的。
在三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之后,李蔚超评议人指出,我们自身的当代其实无疑是一个新的历史段落,政治上的不同、中国发展的不同、世界变化的不同,形成了这种挑战丛生的社会现状,当代文学研究者需要能够对新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新的人和社会的发展迅速做出反应。今天开会的三位老师的发言就在回应这些最新的问题,他们就是在不断与最新的事物搏斗,并且在形成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的文学实践,所以各位专家学者的实践其实很值得敬重。